古代凡是以20歲為成年。據《禮記》所載:“須眉二十為弱冠,冠字,成年之道。”又《禮記·雜記》所載:“女子未許嫁者,二十則笄。”《周禮》所載:“女子以許嫁者,笄而禮之,八門台灣網稱字。”就是說男女均以20歲為成年,女子若未滿20歲而未嫁者,也視之為成年。
據台《時報》報道,受少子化影響,台灣17至20歲年輕人捐血總人數跟10年前比擬下降了一半,從近20萬人降至10萬人。台北捐血核心舉辦“捐血禮”,鼓勵年輕人奉獻愛心。
台灣因為受民間崇奉影響,發展出16歲做禮的習俗。《台灣省通志稿》記載:“台俗崇佛,以為後代成長有賴於注生娘娘、七娘媽、媽祖、觀音、床母之護佑,故奉之為呵護神……迨年十六,認其以達成年,仍依名護神誕辰。”按照這一習俗,當後代正在襁褓時,台灣民眾會攜至神明面前,求“絭(束腰或衣袖的繩子)”為孩兒護身信物,並借由每年“換絭”祈求神明孩童。曲到孩童滿16歲,以“脫絭”謝神的儀式,確認孩童已長大。
正在台灣,成年又叫“轉大人”。正在“轉大人”當天做一件實實正在正在的公益,讓年輕人學會扛起社會責任,“捐血禮”稱得上是有創意又成心義。
台北捐血核心6月12日舉辦“捐血禮”活動,號召30位青年學子參與。前人稱做冠禮或笄禮的禮習俗,台灣至今保留,並衍化出多種多樣的新鮮形式。
台中市的曉明女中,則以“畫15年後的我”做為禮。高二學生透過祈禱、座談與同學、老師和家長分享成長體驗,最初戴上有鮮花和荊棘的莿冠,意味為本人的榮耀和苦痛負責。再讓學生用繪畫,畫出15年後的本人,讓學生審慎思慮本人的人生。
台南市的青少年正在16歲那年的七夕當天,男生頭戴狀元帽、女生戴鳳冠。鑽“七娘媽亭”開啟聰慧的竅門,出“鳥母宮”籌謝神恩及父母養育之恩。最初走花道,意味往後人生多彩多姿,再肩挑花擔登王城“安平古堡”,意味肩負責任、腳踏實地、步步高升。台灣民宿發展
到今天,台灣各地的禮有了許多新形式。好比,台北大學中文系為大二學生加冠、加笄(指發簪),提示他們當一個謹言慎行、獨當一面的成年人,從被照顧的腳色轉換成照顧別人的腳色。別的由系上師長依每位學生的人品、志向等為其“命字”,但願他們能夠以成聖成賢來期許。
參加禮的基隆高中2年級學生李國弘接管媒體訪問時說,從小就常看著爺爺收到捐血核心寄的通知,寫著血液已經供給病人利用,他想著本人長大也要像爺爺捐血救人。他說,良多人想捐也沒辦法捐,血沒捐就是擺正在體內,台灣禮五花多我一袋血就能多救一個人。
台北捐血核心企畫課長陳絜先暗示,高中生、軍中部隊是培養捐血習慣的主要階段,17歲代表青少年另一個人生階段的開始,也意味承擔個人與社會責任的轉變,羅東民宿望透過這次活動,証明他們不再是小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