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識學告訴我們,心識的,大致有三個方面:一、別離。二、制業。三、受報。制業取受報棄捐一邊不談,現正在專講別離。所謂“別離”,是指心識具有的認識,有了認識,心識才能開展認識的。具體的講,別離有三種:自性別離、隨念別離、計度別離。
“我”只是一個概念,此中沒有本色的內容。它就像一個稻草人,一件破衣服下面罩著一捆稻草,你能正在這裏找到任何一點能夠稱做“人”的工具嗎?同樣的,假“我”的概念基于變幻的事物,無關緊要的稱呼,而這些沒有一件是永久存正在的。
找到了第七識,現正在群猴起頭談論,凡是可以大概進到這裏而又不受,我們就選他做我們的大王石猴大鬧礁溪在哪看。既然瀑布代表第七識,現正在做者借群猴的談論扣問我們,誰可以大概天然的對第七識生起體味,這個問題難不難回覆?一點都不堅苦,之前就已經講過,石猴的來曆是花果山裏的一塊靈石,它是從靈石中迸出來的。花果山代表第八識,靈石代表第七識,從第七識裏迸出來的阿誰當然就是第六認識。現正在講誰可以大概進入到第七識裏,取第七識響應,謎底一目了然,只要石猴可以大概辦到。
無明緣行,行緣識,由于有妄行,所以才會激起心識。這裏講群猴順著澗水逆流而上,找到了源流之處,發覺乃是一股瀑布飛泉。這股瀑布飛泉代表什麽?代表人的第七識——“我”的這一念。憑什麽這麽說?事理很簡單,大師看第七識的“七”字,這個字有一個橫過來的筆畫,還有一個豎過來的筆畫,除了一橫一豎之外,最下面還有一個彎鈎。將這三個筆畫組合到一,橫過來的就像瀑布的懸崖,豎過來的就像曲落的流水,至于阿誰彎鈎,就是瀑布下的深潭。
別的,因爲第七識是以第八識見分爲素質而另起的錯誤認識,所以第七識是帶質境,也就是頌文裏講的“帶質”。最初,因爲第七識經常會生起“”的考慮,而這種考慮會籠蓋聰慧,使得聰慧不克不及生出,所以頌文裏講“有覆”。
石猴進入飛泉後,發覺這裏無水無波講人:嵇尚強)2025年8月27日,什麽都沒有。實的是什麽都沒有嗎?什麽都沒有的這個境地裏還有一個“我”嘛。這個“我”是誰?就是人人都有的“我”的這一念。飛泉裏雖然什麽都沒有,但卻還有個“我”,這就是“恒審考慮我相隨”。人非論走到哪裏,本人的這個“我”是很難丟掉,很難健忘的。
好正在什麽處所?短短兩句話就把《八識老實頌·第七識頌》中的教理爲我們做了個簡要的申明。無水無波用《第七識頌》裏的話講就是“恒審考慮我相隨”。明開闊爽朗朗的一架鐵板橋用《第七識頌》裏的話講就是“帶質有覆通情本。”。
所謂“自性別離”,是指心識正在開展認識的時候,正在最後一刹那時所發生的認知。最後一刹那的認知換個說法就是“初見”。前人的詩中講:“人生若只如初見,何事秋風悲畫扇”。人生若是能夠一曲駐腳正在自性別離的階段,對一切事物的逗留正在初見,那麽人生不會有一點哀痛,不會有任何零亂。爲什麽呢?由于初見是不帶有任何成見的,是不受感情影響的,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樣子,既沒有益益得失的算計,也沒有過往恩怨的回憶。
這裏講石猴進入飛泉後閉開眼睛昂首旁不雅,他看見了什麽?他看見的當然就是第七識的樣子。第七識長什麽樣?“無水無波,明開闊爽朗朗的一架鐵板橋”,這裏簡直寫的很好。
這裏講石猴跳入飛泉時閉上了眼睛蹲下了身子,按照適才所講的事理,石猴的兩個動做代表止息了自性別離取隨念別離的,只留下了計度別離。爲什麽此時只需留住計度的別離?由于第七識裏只要計度的別離。
什麽緣由呢?由于認識暫停了某些別離,從這一刻起頭某些別離獲得了止息。當認識遏制了這些別離,用《西紀行》裏的話講,就是石猴閉起了眼睛。
所謂“隨念別離”,這裏的念,就是指五十一種心所傍邊的“念”心所。隨念別離是指心識正在“念”這種心所的驅動下,對過去的工作進行逃想,逃想之後不竭加以認識取鞏固。換個說法,“隨念別離”就是抓著過去的工作不放,老是喜好翻舊賬。
當認識一曲生起計度的別離,這個時候第七識就能夠體味出來了,阿誰關于假“我”的考慮恰是計度的別離。
所謂“計度別離”,相當于“考慮”或“推理”。人會按照現有的經驗學問進行考慮推理以完成認識的。換個說法,“計度別離”就是“策畫”二字,心裏面的算盤老是正在敲打,爲什麽停不下來?由于這個“我”,假“我”的一念會生起不竭的考慮。
接下來我們一段唯識學的教理,只要厘清了教理,才能大白石猴進入瀑布時爲什麽要閉起眼睛、蹲下身體。
以念誦咒語爲例。上座之後念誦咒語,你一個字一個字的唸了過去,念得很細心,念著念著,境地就呈現了。你會發覺本人念不了了,馳念也念不動了,心念登時停了下來。心念停下之後,認識清不?十分,曉得本人出了情況,一種史無前例的感觸傳染發生了——妄想頓然消逝,心念得以遏制。
下面我們援用唯識學的教理,跟大師談談頌文裏這句話的寄義。所謂“恒”就是一曲如斯,持久不變的意義。所謂“審”就是打量,考慮的意義。所謂“思”,是指一種既細膩又堅韌的心理。所謂“量”,是梵文的義譯,是的意義。組合起來看,“恒審”就是不竭的打量,“考慮”就是靠思這種心理思維出來的。
【衆猴拍手稱揚道:“好水!好水!那一個有本領的,鑽進去尋個泉源出來,不傷身體者,我等即拜他爲王。”】!
由于“我”不是永久存正在的,所以“我”經常會不安,貧乏平安感。最常見的,缺乏平安感的人凡是會四處去抓,用各類現象名詞這個“我”。這些人很是可憐,由于他們不曉得,的一切名詞都是迷糊的,沒有一個名詞是沒有貳言的,的一切現象也都是無常的,沒有一個現象是不會變化的。抓住那些生滅的名詞取現象,憑此找到一個平安的“我”,必定就是徒勞的。
石猴閉起眼睛西紀行略講第一回12找到水簾洞(從,是指認識遏制了一些別離。當一些別離遏制當前,認識才能蹲下身來,蹲下身是指認識別離的削減大半。
石猴進入飛泉,發覺這裏什麽都沒有,既沒有水,也沒有波,緊接著它又發覺,前面有一座鐵板橋,面前呈現的這座橋有何寄義?這是講第七識緣境的特點,“帶質有覆通情本”。所謂“通情本”,唯識學認爲,第七識就像一座橋,一頭取前六識相連,一頭取第八識相連,既通“情”,也通“本”,既迷于情意也通于本識。
引見完心識的三種別離類型,接著講四類八種心識,各自具有何品種型的別離。前五識取第八識只要自性別離。第六認識具有三種別離,而第七識只要計度別離。
一番談論之後,代表第六認識的石猴公然從猴群中坐了出來,拍著胸脯說本人能行,能夠進入。下面我們看認識是若何進入第七識的,換句話說,人若何才能體味出假“我”的一念。
功夫就正在這句話裏,做者告訴我們,要想體味出假“我”的一念,方式就是“瞑目蹲身,將身一縱”。瞑目就是閉起眼睛,蹲身就是蹲下身子,將身一縱就是一躍而起,跳了出去。字面上的意義好懂,但現實的功夫,這個功夫又是怎樣回事呢?
【見那股澗水奔騰,端的似滾瓜湧濺。衆猴都道:“這股水不知是那裏的水。我們今日趁閑,順澗邊正在上溜頭尋看源流,耍子去耶!”喊一聲,衆猴一齊跑來,順澗登山,曲至源流之處,乃是一股瀑布飛泉。】?
話講到這裏,請問大師,泛泛我們所體味到的“我”,“我”的這一念是怎樣生出來的?唯識學告認爲,假“我”一念的構成,分爲兩個步調,一是不竭的打量,二是用思這種心理進行思維。換句話講,風水畫“我”的這一念,這個假“我”是思維構思出來的概念,是一個虛妄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