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台北雙年展」從簡單的意義上解讀,是一個有關「當代」藝術安設正在某種擴大的「全球社會」的概念裡的手段。這個大轉型歷經了十八年的時間,九屆的「台北雙年展」就跟這座城市一樣,經歷著一段評估、改變、擴充與成長的時光。
exo墾丁活動視頻水上娛樂節目雋.巴爾達紮(June BALTHAZARD)、皮耶.保茲(Pierre PAUZE),《彌撒》,2020。(錄像截圖) 錄像裝置、複合媒材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由愛馬仕委託創做,2020年4月做於貝爾。
為更積極地參與國際當代藝壇,館自1995年開始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,並於1998年開始舉辦台北雙年展,邀請國際出名策展人、藝術家與臺灣藝術家合做。2014年臺北雙年展邀請法國出名藝評家、學者,《關係美學》做者尼可拉.布西歐策畫《劇烈加快度》獲熱烈回響,成功地將臺灣帶入全球藝術網絡的舞台,台北展覽活動持續成立與國際藝術網絡連結與對話。
1998年,臺北市立美術館初次邀請外籍策展人策劃台術雙年展並改名為「台北雙年展」。舉辦九屆以來,不僅提拔了台灣當代藝術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,更成功地將台北納入亞洲甚至全球當代藝術的網絡,成為促進國際文化對話的驅動力。
做為臺灣及全球藝術交換的平台,館多次舉辦大型國際展覽,展出主要亞洲當代藝術家回顧展,且持續關注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,規劃歷史時序性的典藏做品展,近年展出包羅《蔡國強 泡美術館》(2009)、墾丁水陸活動《艾未未‧缺席》(2011)、《觀‧點 -李元佳回顧展》(2014)、徐冰初次大型回顧展《徐冰:回顧展》(2014),以及《台灣製制製制台灣: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》(2015)等。同時,為持續發掘並鼓勵臺灣當代藝術創做,所舉辦《臺術獎》由1969年發展累積至今,已成為臺灣藝壇新秀興起的指標性獎項。
或預設立場或既定目標的社群網絡,同時藉由國際性的展覽平台積極地從深度、廣度兩方面回應當代藝術之趨勢與潮水,台北雙年展首頁創制雙向溝通的對話機制。
從「新瞻望」、「台術雙年展」到當下,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在構思台北雙年展計畫方面,將一本對所有可能性均採取完全開放、彈性靈活的態度。「台北雙年展」未來的目標正在於擴大對話網絡,思惟交換,意見交換,並正在當地氛圍中尋找無效徑,創制更豐富的交換契機。
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.拉圖(Bruno Latour)(左)、馬汀.圭納(Martin Guinard)(左)合影。臺北市立美術館供給。
臺北市立美術館(館)創立於1983年,全館樓層面積達23,784平方公尺,為臺灣第一座現、當代美術館。正在過去數十年中,館不僅促進了臺灣近現代藝術的活絡,也持續與國際當代藝術的脈動同步。
長期以來,「台北雙年展」試圖成立一個聯結當地和國際社群的間接網絡,一個以美學、、社會、經濟為配合出發點,不帶任何意識形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