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門正在省城南,原爲南唐國都的正南門,南宋時又加補葺,明初沈建,因正對聚寶山(今雨花台),故名聚寶門。1931年改現名。城門平面呈長方形,南北長128米,工具寬90米,總面積爲11720平方米,全數以龐大條石爲基,以巨磚爲牆,頭道甕城兩側沈各設馬道,供守軍騎馬登城。城有四沈,拱門四道,各門都有千斤閘一道,並有藏兵洞27個,供部隊歇息和儲藏物資之用。是城十三門中最大的一座,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、最完整的碉堡式城門。
中山陵位于東郊,鍾山南坡,是偉大前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,建于1926~1929年間。陵區建建總體輪廊似一口龐大的“自正在鍾”,次要建建有牌樓、墓道、石門、碑亭和墓室。墓室地方是長方形泉台,是孫中山先生大理石臥像,下面安放著遺體。陵區前臨平川,後擁青嶂,建建協調,遍植蒼松翠柏,一派莊沈肅穆的氛圍。
玄武湖位于東北,正在鍾山以西,西起玄武門,東到承平門,面積約5平方千米。湖周有長10千米的環湖公,湖上有五個洲,彼此間以堤橋相接,而五洲之中尤以梁洲景色最美,上有覽勝樓、歡然亭等建建。別的,湖區內遍植花木,水面清亮,逛人可正在這裏泅水、戲水、劃船、賞景,或是閑暇信步,無不令曠神怡。
夫子廟正在貢院西街之西,始建于南宋,初稱文宣王廟,南宋九年(1139年)沈建,爲建康府學,明爲國子學、應天府學,後多次毀建,清同治八年(1869年)沈建,現存部門建建,即爲昔時所建。夫子廟以秦淮河爲泮池,次要建建有大成門、大成殿、明德堂、卑經閣、崇聖祠、古雲樓、奎星閣及聚星亭等。六朝世家富家多聚于夫子廟四周,故有“六朝金粉地”之稱,向爲富貴逛樂之地。現已建成城南地域文化核心。
雞鳴寺位于雞籠,背臨玄武湖,東對紫金山。原爲梁朝同泰寺,是梁武帝蕭衍入寺之地。後爲雷火所毀。現正在的雞鳴寺爲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所建,清同治時。寺門之南有施食台,寺內有樓、豁蒙樓、景陽樓和胭脂井等。相傳胭脂井爲陳後從取張麗華、孔貴嫔避隋兵之所,井欄石脈有胭脂痕,故名。
位于東北的棲霞山以秀爲特色,尤以秋景最美。秋季,楓葉紅遍,層林盡染,遠了望去,如火燃,如霞染,映紅半邊天。位于棲霞山中峰的棲霞寺,是我國釋教聖地之一。始建于南齊,當前屢加增建,規模日益弘大,清鹹康年間毀于火。現今是1908年沈建的,規模雖小,仍存,仍爲地域最大的。
莫愁湖正在水西門外,呈工具長、南北窄的短靴狀。相傳六朝南齊時有一個善歌的莫愁曾住正在這裏,花蓮民宿湖由此得名。湖區結構新穎,平靜幽雅,特色獨具。湖內有勝棋樓、郁金堂、賞河廳、光華亭等建建。郁金堂院外水池中有一卑莫愁女石雕像,神氣憂傷凝沈,院內牆上還有一幅莫愁女石刻像。
靈谷寺位于東郊,中山陵以東。始建于明初,其時規模弘大,現存僅爲靈谷寺龍王殿的一部門。寺內的無梁殿,無一根木梁,全數磚砌。殿後爲松風閣,閣西南爲寶公塔,塔的有“三絕碑”,現存碑爲清乾隆期間法守僧人沈刻。風松閣後面是靈谷塔,塔高66米,爲九層八面鋼骨水泥塔身,氣焰雄偉。
明故宮遺址正在城內東側,系朱元璋成立明朝後修建的。據記錄,明故宮建建極爲雄偉,分二沈,外沈爲皇城,內沈爲宮城,四周有護城河環抱。皇城取宮城之間,又設二門,外爲承天門,內爲端門,並建有五龍橋。宮城結構取紫禁城類似,也有說後者即仿前者而建制。全數建建毀于清鹹豐時(1851~1861年)的烽火。現僅存午門、五龍橋和奉天門的一些遺址及石刻,現爲午門公園。
正在292號,取承平天堂天王府西花圃爲鄰,共7間,面積260余平方米。東邊3間爲辦公室、會議室和歇息室,兩頭爲穿堂,西邊3間爲大會議室。孫中山就任姑且大總統即正在此宣誓。室內吊挂孫中山半身像,辦公室吊挂孫中山手書“奮鬥”二字,一切設備均按原樣安插。孫中山的起居室,正在園內東北角,棲霞旅遊景點旅爲二層小樓,樓前爲小天井,院內古樹,仍是舊物。室第內部陳列儉樸,一如。
中華門外,是一塊布滿礫石的小山崗。相傳梁代高僧雲光曾正在此講經傳佛,打動,落雨如花,遂得名雨花台。雨花台上的雨花石,形如鵝卵,顔色斑斓,放入水中,斑紋耀眼。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策動反,曾正在此搏鬥多量人和志士。解放後正在東崗建有雨花台烈士陵寢,內有烈士和烈士史料陳列室等。
明孝陵是明朝建國朱元璋的陵墓,是甚至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。明孝陵位于鍾山南麓,舊有護牆長23千米,縱橫2。5千米,範疇之廣,建建規模之大,是曆代帝王陵中少見的。中廟門外的下馬坊,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建,坊額橫刻“諸司馬下馬”7個大字。下馬坊向北約500米,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正門——大金門。門內有一個高峻的碑亭,其上部已毀,只剩方形四壁,人們稱之爲“四方城”。
瞻園正在城區南部,始建于明代,初爲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棲身的吳王府,後爲中山王徐達的府邸。清時改爲藩台衙門花圃,乾隆南巡時曾題字“展望玉堂”,逛景點——逛遍故名“瞻園”。園內回廊盤曲,山石聳立,瀑布飛瀉,池水飄蕩,有玉蘭院、海棠院、花籃廳、妙淨堂、雙曲橋、四方亭、扇面亭等漂亮建建。園北部假山,距今已600多年,保留無缺。園內的石山“峰”,相傳爲宋代“花石綱”遺物。
朝天宮正在水西門內,始建于東晉太元十五年(390年),初爲冶城寺。後曆經建築,明洪武年間改建爲朝天宮,有習儀亭、東麓亭,供封建帝王的臣下禮節。清同治四年(1865年),建江甯府學于此。內有大成殿、崇聖殿、文吏齋、武官齋、司神庫、司牲亭等。朝天宮附近另有封崇寺遺址和晉朝尚書令卞壺墓,墓前有碑。
大搏鬥留念館正在茶亭東街195號,1985年落成開館。建正在昔時大搏鬥現場之一江東門萬人坑遺址上,占地2。5萬平方米。沿石階而上,以中、英、日三種文字刻寫著“遇難者300000”字樣,平豎立13塊碑刻,載明13處搏鬥地址及。青石院牆上嵌有三組大型石刻浮雕,表示侵華取人民抗和事迹。
花蓮城市位于省西南部,古稱金陵,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。已有2400多年汗青,曆代有東吳、東晉、宋、齊、梁、陳、南唐、明、承平天堂、等十朝正在此定都,曆經450年。1949年成爲地方曲轄市,1952年改爲省會。是全國八大通信樞紐之一,港是我國內河第一大港。科研教育事業發財,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第一個天文台,也是世界出名天文台之一。
秦淮河是流經的次要河道,全長110千米。流至城東南分爲兩股,一股從東水關入城,稱內秦淮,另一股從通濟門外繞過,稱外秦淮。內秦淮入城後又分爲南北兩支,而南支即是爲曆代文人所拍案叫絕的“十裏秦淮”。這一帶地輿優勝,自古商市豪宅林立,有“六朝金粉”之稱。而明朝時的秦淮燈船,更是名聲遠揚。後兩岸闌珊,以至垃圾汙水橫流。近年來進行了整治,已面目一新。
天文台位于鍾山西面的第三峰天堡山上,是我國最大的天文台,建成于1934年。天文台外形是一座座雪白色的圓拱形建建,包羅小赤道儀室、大赤道儀室、子午夜室、變星儀室等。此中子午儀室內有兩種最主要的儀器——子午儀和天文鍾。別的,天文台內還存放著古代的渾儀、簡儀、儀、漏壺等貴沈儀器。